宗旨:推动经济与环境共赢、可持续发展

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多方力量

2019-10-22 16:10来源:
郝吉明,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会长,中国工程院院士

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经济。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改善生态环境问题,根本还是一个转型发展模式的问题。

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居世界前列,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,全国VOCs的排放量没有下降的问题;提出空气质量改善需要差异化的治理、精细化的管理、动态化的治理措施;PM2.5污染防治刚刚走出第一步,依然任重道远,空气质量管理进入PM2.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深水区;能源、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将释放大气污染削减的巨大潜力;坚持科技引领,持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,构建精细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体系,将推动科学治霾。

关于中国如何打赢蓝天保卫战,从四个方面来看:第一是大气十条实施的举措与效果,第二个是面临的基本挑战,第三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,最后简单的结语。

2013年国务院颁布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这是国家层次上的第一个行动计划,也是第一个针对PM2.5的行动计划,把环境质量改善作为主要目标,计划经过5年努力,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,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的减少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。争取再用5年甚至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,全国空气质量明显好转。

空气质量改善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:第一,需要差异化的治理;第二,需要精细化的治理;第三,治理措施必须实现动态化。

今年国家制定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,这个行动计划基本思想是突出四个重点:第一个重点改善的因子是PM2.5;第二个重点区域京津冀、长三角和平原;第三个重点行业和领域,是工业、重卡、散煤、扬尘;第四个重点时段,是初冬季和初春时节。优化产业结构,优化能源结构,优化运输结构,用地结构,强调四个支撑,强化执法督查,强化区域联防联控,强化科技创新,强化宣传引导。

总体要求是:按照新发展理念,坚持全民共治,源头防治,标本兼治,突出重点,运用经济、法律、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,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,强化区域联防联控,狠抓秋冬季污染治理,打赢蓝天保卫战,实现环境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。

具体目标是:协同减排,大幅度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,协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,把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起来,努力做到四个明显:明显降低PM2.5浓度,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,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,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。

从措施来讲提出六大措施:第一,优化产业结构,推进产业的绿色发展;第二,加快调整能源结构,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;第三,积极调整运输结构,发展绿色交通体系;第四,优化调整用地结构,推进面源污染治理;第五,实施重大专项行动,大幅度降低污染物的排放,特别是开展工业窑炉治理专项行动,实施VOCs专项治理行动,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整治的攻坚战;第六,强化区域的联防联控,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。这六大主要措施将大气污染治理从末端控制带入前端治理,从治标进入标本兼治。

总的来说归纳几条:第一,大气十条确定的治污思路和方向是正确的,执行和保障措施有力,需巩固和深化大气十条的成果,坚持目标导向全面布局。

第二,能源、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将释放大气污染削减的巨大潜力,坚持科技引领,持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,构建精细化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体系,推进科学治霾。

第三,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减排是硬道理,蓝天需要绿色发展保障,这是政府、企业和公众的共同责任,既需要区域合作,也需要国际携手共同应对。

第四,打赢蓝天保卫战,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。我们相信,一定能打赢蓝天保卫战,还老百姓蓝天白云,繁星闪烁。